北京拟放开外商独资经营出境游
当在华业务逐渐扩围的外资旅行社遇到厮杀惨烈的国内旅行社,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11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北京市旅游委已正式向国家文旅部报送《关于申请在京外商独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目前正在等待批复。这意味着一旦请示获批,拥有丰富国际旅游资源的外资旅行社将可以争夺中国人出境游生意。
万事俱备
事实上,早在2003年,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便已在中国成立,但由于“出境游业务不能做,国内游业务不想做”,外资旅行社在国内发展遭遇掣肘。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北京市旅游委除了递交《请示》外,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升级,自6月起,包括外资在内的旅行社设立可全程网上办理,这也为审批权下放打好了基础。
“上述举措获准后,对本土旅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此举是有政策依据的,也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建忠指出。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明确北京要持续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逐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探索对外商投资旅游类项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项目除外)试行分级下放核准事权。由此北京旅游行业在引入、利用外资方面也更有底气。
此前,相比火热的出境游来说,中国入境游的发展一直不甚理想。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在内地的近30家外资旅行社中,超过九成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个别旅行社甚至已经处于半停业状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旅游业利润最大的还是国内旅客的出境游业务。从这一角度看,此前外资旅行社切分的是很小的入境游市场蛋糕,基本不算与中国本土旅行社“短兵相接”,而未来,一旦出境游业务“松绑”,很可能才是双方正面交锋的开始。
市场肥肉
中国出境游市场是块肥肉,这点毫无疑问,但能分到多少就得各凭本事了。国家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境游约为1.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17%;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2580亿美元,同比增长5%,人均境外消费达2600美元,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在市场刺激和政策松动下,外资旅行社对中国市场摩拳擦掌。
去年,港资万程(上海)旅行社有限公司获批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家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外商独资旅行社,也是内地此类企业中第一家获得出境游经营资质的。当时,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获得出境游资质,将进一步促进公司服务的创新升级,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原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也表态,通过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外商独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经验,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想到,北京放开的脚步会如此之快。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三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日前海南省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三亚ThomasCook托迈酷客旅行社正式揭牌。据悉,该旅行社由上海复星集团与英国旅游集团Thomas Cook联合在三亚注册。而Thomas Cook被业界称为全球第一家旅行社,在欧洲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与中国市场也有颇深的渊源。而此次以合资公司切入,也显现出该公司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
“如果出境游的口子撕开了,外商独资旅行社加入战局肯定会使竞争更加激烈,”石建忠说,不过放开市场是早晚的事,且并不是坏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研发,两者应该算是竞合关系,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也有望享受更优惠的价格。
山雨欲来
竞争往往推动市场更良性发展,但也经常会引发行业格局震荡。“目前凯撒、众信、中青旅等国内大型旅行社都拥有大量线下门店资源,再加上庞大的服务群体,才得以不断增大体量。接下来,如果外国旅行社要切分出境游市场蛋糕,也必须砸重金投资门店,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分析,“从实力来说,包括美国运通、德国TUI、日本交通公社等都有雄厚的资金,不管是自建还是通过并购来扩大销售网络都具有可行性,如果那样行业格局很可能会被打破”。不过,他也进一步谈道,要想撼动国内旅行社巨头地位也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还要摸清中国市场特色。
国内一家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虽然行业中一直胜传外资旅行社将获准从事境外游,但相信对新入局者,现实并不会如想象般美好。“举例来说,国内很多旅行社都拥有出境游资质,但并未开展此项业务或占比很小,就是因为出境游看上去利润高,但实际操作中非常繁琐,对旅行社的整合能力要求极高,再加上漫长的市场拓展、培育期,这些都是旅行社需要面临的难题。”
上述负责人分析,出境游产品很复杂,旅行社必须拥有签证、机票等渠道,还要与海外地接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比如有的国家地接社对酒店、景点、餐饮、导游、购物等进行全包,但也有国家地接社只管最基本的酒店和用车,其余都是旅行社自己采购。“如果外资企业从事出境游,首先就是在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之时,如何进行有效营销来吸引消费者;其次在目的地产品采购中,怎样选择更符合中国游客口味的餐厅、酒店等;不仅如此,在服务方式上也有很大区别,在国内很多旅行社提供24小时服务,但海外不少旅行社却很难做到。”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零团费、负团费仍旧充斥国内游市场,利润低、市场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外资旅行社在国内游市场很容易陷入低价竞争旋涡,届时只会得不偿失。“未来,外资旅行社要想与中国旅行社竞争,在中国市场掘到更多金,必须调整战略,改变价格不灵活等问题,快速克服水土不服。当然,对于本土旅行社而言,外资并不是‘狼来了’,而是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万事俱备
事实上,早在2003年,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便已在中国成立,但由于“出境游业务不能做,国内游业务不想做”,外资旅行社在国内发展遭遇掣肘。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北京市旅游委除了递交《请示》外,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升级,自6月起,包括外资在内的旅行社设立可全程网上办理,这也为审批权下放打好了基础。
“上述举措获准后,对本土旅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此举是有政策依据的,也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建忠指出。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明确北京要持续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逐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探索对外商投资旅游类项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项目除外)试行分级下放核准事权。由此北京旅游行业在引入、利用外资方面也更有底气。
此前,相比火热的出境游来说,中国入境游的发展一直不甚理想。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在内地的近30家外资旅行社中,超过九成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个别旅行社甚至已经处于半停业状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旅游业利润最大的还是国内旅客的出境游业务。从这一角度看,此前外资旅行社切分的是很小的入境游市场蛋糕,基本不算与中国本土旅行社“短兵相接”,而未来,一旦出境游业务“松绑”,很可能才是双方正面交锋的开始。
市场肥肉
中国出境游市场是块肥肉,这点毫无疑问,但能分到多少就得各凭本事了。国家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境游约为1.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17%;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2580亿美元,同比增长5%,人均境外消费达2600美元,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在市场刺激和政策松动下,外资旅行社对中国市场摩拳擦掌。
去年,港资万程(上海)旅行社有限公司获批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家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外商独资旅行社,也是内地此类企业中第一家获得出境游经营资质的。当时,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获得出境游资质,将进一步促进公司服务的创新升级,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原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也表态,通过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外商独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经验,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想到,北京放开的脚步会如此之快。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三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日前海南省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三亚ThomasCook托迈酷客旅行社正式揭牌。据悉,该旅行社由上海复星集团与英国旅游集团Thomas Cook联合在三亚注册。而Thomas Cook被业界称为全球第一家旅行社,在欧洲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与中国市场也有颇深的渊源。而此次以合资公司切入,也显现出该公司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
“如果出境游的口子撕开了,外商独资旅行社加入战局肯定会使竞争更加激烈,”石建忠说,不过放开市场是早晚的事,且并不是坏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研发,两者应该算是竞合关系,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也有望享受更优惠的价格。
山雨欲来
竞争往往推动市场更良性发展,但也经常会引发行业格局震荡。“目前凯撒、众信、中青旅等国内大型旅行社都拥有大量线下门店资源,再加上庞大的服务群体,才得以不断增大体量。接下来,如果外国旅行社要切分出境游市场蛋糕,也必须砸重金投资门店,建立自己的影响网络,”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分析,“从实力来说,包括美国运通、德国TUI、日本交通公社等都有雄厚的资金,不管是自建还是通过并购来扩大销售网络都具有可行性,如果那样行业格局很可能会被打破”。不过,他也进一步谈道,要想撼动国内旅行社巨头地位也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还要摸清中国市场特色。
国内一家旅行社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虽然行业中一直胜传外资旅行社将获准从事境外游,但相信对新入局者,现实并不会如想象般美好。“举例来说,国内很多旅行社都拥有出境游资质,但并未开展此项业务或占比很小,就是因为出境游看上去利润高,但实际操作中非常繁琐,对旅行社的整合能力要求极高,再加上漫长的市场拓展、培育期,这些都是旅行社需要面临的难题。”
上述负责人分析,出境游产品很复杂,旅行社必须拥有签证、机票等渠道,还要与海外地接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比如有的国家地接社对酒店、景点、餐饮、导游、购物等进行全包,但也有国家地接社只管最基本的酒店和用车,其余都是旅行社自己采购。“如果外资企业从事出境游,首先就是在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之时,如何进行有效营销来吸引消费者;其次在目的地产品采购中,怎样选择更符合中国游客口味的餐厅、酒店等;不仅如此,在服务方式上也有很大区别,在国内很多旅行社提供24小时服务,但海外不少旅行社却很难做到。”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零团费、负团费仍旧充斥国内游市场,利润低、市场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外资旅行社在国内游市场很容易陷入低价竞争旋涡,届时只会得不偿失。“未来,外资旅行社要想与中国旅行社竞争,在中国市场掘到更多金,必须调整战略,改变价格不灵活等问题,快速克服水土不服。当然,对于本土旅行社而言,外资并不是‘狼来了’,而是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最后更新时间:2018-11-15 阅读:1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