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

2015年11月9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
 
自2014年以来,政府加强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完成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大大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背景下,从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到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领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国际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迎来新一轮的热潮。2014年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对外投资的最大吸收国,而且首次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
 
本报告研究了中国企业2014-2015年对外投资现状与特点,发现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主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集中在中小规模,区位选择也呈现出新趋势等。
 
蓝皮书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持续快速增长,基于三点原因:第一,国家宏观因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提高,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基本条件。第二,“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开展,成为“走出去”新载体。第三,全球经济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影响。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大规模投资增加,建议打造样板工程,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数据,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高达407起,其次是10~100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比较多,达到121起。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同时,对这些传统行业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对基础建设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在发生改变,更有选择地吸收外资,重视提高本国的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入推进,各国企业将享受区域开放的红利。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已经具备,在接下来的落到实处工作中,打造几个样板国和样板工程,如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通过发挥中国与当地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合作经验,以后的推进建设树立模板。同时,需要建立一带一路的国家联盟,有一个共同交流、协调的机制。中国是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受益者,“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新的全球化治理模式,甚至是一个新的WTO多边机制安排或类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安排。“一带一路”在加强各国资金、基础设施,产能、人才和移民等方面合作的意义重大,中国发起“一带一路”计划可以成为类似亚投行发起的倡导者。
 
蓝皮书指出,应该利用华侨的天然优势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途经六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宗教文化各异,民族关系复杂,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加上这些国家多为小语种国家,在语言上对中国企业构成一大挑战,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经营,将面临严峻考验。要克服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地华侨的力量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蓝皮书指出,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同时,相关部门修改了对外投资审批办法,放宽了对外投资的限制,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积极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进行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积极建立国际产业价值链。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数据库,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这虽然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之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方面突飞猛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数据库,到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无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差距较大,尤其在投资规模上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历练,民营企业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向发展品牌取得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当地市场转变。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这虽然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将掀起中国对外投资的新一轮高潮,迎接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
 
蓝皮书指出,同国企海外并购偏好资源领域不同,中国民企的海外投资更加多元化,注重对技术、品牌等的获取。最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例成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方式。如联想并购IBM,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长电科技通过并购全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的领导地位;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获得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其品牌效应塑造自有品牌。目前,吉利首款由国际团队打造的高端、豪华车型“博瑞”已面向全球市场推出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增强了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信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从单一控股向多元化转变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宗,占总案例数90%,表明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跨国并购案例数直线上升,201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25起。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87%的中国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典型案例是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以年销售额1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企业。5%的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完善上下游价值链,获得品牌或技术并进入高端市场。8%的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整合全球资源,典型案例是复星国际的一系列并购案,进入房地产、医药、体育等不同行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得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同时,由于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或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数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是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对并购成败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前期的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后的整合及国际化人才获取等。蓝皮书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不断总结经验,重视与当地的专业机构合作,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文化,留住并购企业核心的人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从单一寻求控股转向战略合作。在跨国并购活动中,从2002~2007年,中国企业年均并购案例数在占股30%以下的只有4起,控股投资高达11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非控股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表明中国企业更关注交易双方的业务合作及获得技术、管理、品牌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很好的效果。
 
复星集团自2011年以来披露股份比重的并购案例数有22起,其中获得30%以下股份的并购案例为7起,其中,2014年3月,复星国际以1.04亿美元收购德国BHF银行19.18%的股份,完成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五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为复星的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作出了贡献。而上海电气以4亿欧元成功收购意大利燃气轮机生产企业安萨尔多能源公司,主要原因就是获得40%的股权成为产业股东。跨国并购完全控股容易引起工会的负面情绪,同时不能确保获得并购目标的核心技术,因此,如何实现投资后的双方利益最大化是中国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活跃,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增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整理了中国企业2002~201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案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之间,大约占总投资的63%,如表4所示。其中2014~2015年,民营企业年均投资案例数为256起,是2008~2013年的年均投资案例数的7倍,呈现爆炸式增长。国有大型企业的1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有明显下降,可见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活跃导致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增多。
 
同时,1亿~10亿美元的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而1亿美元以下的更小规模投资分布在TMT行业[],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重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少数国家,10亿美元以下规模的投资平均比重高达84%。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十名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俄罗斯、巴西、韩国。
 
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比例增长迅速,美国投资位列第一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大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如图10所示,美国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投资美国的制造业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制造业,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成本迅速上升,已经接近美国的制造成本,差距缩小到5%以内,促进了中国企业到美国新建工厂。
 
在众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中国企业中,除了中国纱厂外,代表中国制造更高水平的福耀玻璃也在美国积极建厂。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买下原通用汽车公司七年前关闭的厂房,投资建成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单体生产车间,为美国重要的汽车企业如通用、克莱斯勒等提供高质量的汽车玻璃,使一个一度废弃的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集群出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成为净投资输出国地位的确立,规模扩张将让位于质量提升。传统的投资模式需要做出改变,最初的单打独斗、分兵出击等方式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时,单靠企业自身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集群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例如,中国五矿集团携手国新国际和中信金属投资建设的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成为秘鲁投建的最大矿产项目。
 
目前,我们有大批的优秀民营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众多小微企业也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进,跨国统筹兼并的能力也持续上升。现在,这些小微企业都采取集群式走出去,实现协同发展,企业的效益、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苏纺纺机联盟(SUTEX),由江苏省纺机协会牵头,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无锡新联印染机械有限公司、博路威机械江苏有限公司、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等5家纺机企业共同发起,其是纺机行业“集群出海”的践行者,充分利用产品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在印度、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塑造了知名度。
 
蓝皮书认为,中国资本联合出海将有效改善与海外项目对接上长期存在的代沟,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家抱团“走出去”,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中国企业投资TMT行业持续大幅上扬,美国仍为首选地
 
2014年中国TMT行业共发生跨国并购58宗,投资规模为234亿美元,处于所有细分行业之首。TMT行业跨国并购有20起案例发生在美国,金额高达86.4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游戏业以及半导体方面。其中联想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巨人投资和浦东科投位列投资金额的前5名。同时,阿里巴巴并购案例数多达7起,表现最为活跃,典型的案例是以2.4894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以2.5亿美元投资美国拼车应用Lyft等。
 
国家半导体基金拟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公司股份,使半导体在中国TMT行业海外并购中拔得头筹。百度拿出6亿美元与硅谷新兴创业公司Uber进行战略合作,这将对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表现不俗
 
蓝皮书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为应对全球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巩固市场地位,企业十分重视在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体系尤其是技术创新不仅会使中国企业在国内生机勃勃,也会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推动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2014年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排名中,上榜中国公司有8家都是科技企业,均在对外投资中表现不俗,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形成了全球品牌影响力。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进入专利申请量前十名的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联想集团、腾讯公司、比亚迪等也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以华为公司为例,技术创新为塑造华为品牌形象、提升全球影响力、开拓海外市场做出了贡献。华为十分重视技术创新,研发队伍占员工人数的48%,从1992年开始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经费,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为2G、3G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华为向欧洲专利局共申请1077项专利,专利申请数量已跻身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EPO)前十五名,位列第11位。截至2013年底,华为在欧洲的专利数量已达到7300项。华为公司的技术创新造就了其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又促进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在全球市场上的短期和长期利益。可以说,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华为公司成功地开拓了全球市场,提升了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此外,三一重工拥有授权有效专利3310项,凭借自主技术研制的66米泵车、72米泵车和86米泵车,一次次刷新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
最后更新时间:2015-11-17 阅读:152次

资讯中心相关内容推荐: